為了讓我了解台灣的假酒問題有多嚴重,曾經擔任台灣鑑識科學學會理事長的張維敦特別帶我去看了兩家超市的酒架。看完後的結論是:台灣處處都有假酒。
張維敦說,假酒大約有兩類,一類屬假冒型,此類把酒品名稱、酒瓶外觀、原料標示與酒液顏色均設計為酷似真酒,卻以低成本之食用酒精、香料調製,完全沒有經過一般製程釀造的酒應含之成分與強度比例;另一類是攙偽型,這一是蒐集知名品牌真酒舊瓶,裝入少部分真酒後再調兌食用酒精、香料或其他劣質成分,讓消費者誤認所購為高價特定品的酒。
「不管有沒有造成立即明顯傷害,喝假酒對人的影響絕對不是正面的,釀製酒的關鍵元素應該全部來自天然,而假酒卻大部分不是,但是一般人卻沒有能力加以識別。」張維敦說,為了不讓假酒暴露在辨識假酒能力不足的消費者面前,政府各主管機關等各部會需要整合資源,依據《菸酒管理法》、《刑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商標法》等加強取締。
在財政部的「菸酒管理法施行細則」中對於各種酒類的產品種類標示有相當明確的規範。
譬如「威士忌」是指「以穀類為原料,經糖化、發酵、蒸餾,貯存於木桶二年以上,其酒精成分不低於40%之蒸餾酒」;
而「葡萄酒」是指「以葡萄為原料製成之釀造酒」。
市面上許多假冒型的酒,都使用未變性酒精(符合CNS15351食用酒精國家標準)所調製之酒,在產品種類上理應標示為「其他酒類」,
但卻都標示出讓消費者誤解誤解的「威士忌」、「高粱酒」、「葡萄酒」。
最可怕的假酒,是利用食用酒精和人工色素與香料調出來,顏色和氣味幾可亂真,如果不是很專業的品酒人,往往很難喝得出來。再加上利用回收的酒瓶與偽造的酒標和酒蓋封膜,滲入各個通路之後,要追查就更是困難重重。張維敦用三分鐘教會我三招如何識別假酒。
第一招是在透明玻璃杯倒入半杯待測的酒,再加入半杯的冷開水,藉由杯中酒的酒精度下降,透過簡單光源(如手機光源)自杯底往上照射,比較原來透明的酒液,若呈現結霧狀應屬真酒,如沒有雲霧而維持澄清狀就可能是假酒。
第二招是把1cc的待測酒塗到透明玻璃片上,靜置一段時間後,讓酒精與水分蒸發後變乾,真酒裡那些來自發酵產生或從橡木桶萃取出來的大分子將形成不透明的薄膜(或稱之為酒液斑),如果玻璃片仍舊維持透明可穿視背後景物,就可能是假酒。
第三招是把酒塗兩滴在手背上,用另一隻手指抹擦幾下,酒精與水分會立即揮發掉,之後再聞聞手背上有沒有殘留明顯的橡木桶香味或高粱酒的酒醪味。如果有應屬真酒,如果沒有就可能是假酒。
經過多年努力後,對於蒸餾型的威士忌和高粱酒真偽鑑識工作已有一定的成績。張維敦的下一個任務,是處理來自全球大量的葡萄酒,要鑑識這種釀造型的真偽葡萄酒所需的專業也不太一樣,但人稱「假酒神探」的他,仍然充滿信心的精進各種鑑別技術,樂觀自信迎接下一個任務。
(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經濟日報關心你.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