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職場人士請捫心自問:房貸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壓力嗎(或是你根本不敢想購屋置產)?你打算生兒育女嗎(或是你連結婚也不敢)?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你憂心忡忡嗎(或是你連生孩子也不敢)?三個問題中,只要有一個的答案是負面的,我就必須跟你明講——你不算是、不再是中產階級了。
要如何向上提升,避免向下沉淪?這是一個大問題。所得兩極化,造成中產階級正在快速消失,中下階層大量增加,加上少數富人的「M型社會」於焉誕生;如何把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當作商機,是職場人士的第一要務。
大前研一是日本的趨勢專家、被英國《經濟學人》譽為「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他在《M型社會》一書中描述日本社會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
這個概念在21世紀初亦可用來形容台灣的社會現況,從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失業率加上物價上漲率的痛苦指數、加薪幅度趕不上物價的漲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超標比率等數字可證明「good old day」已不再了。
若從個人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情況來觀察,有20%的人,會在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之中,比以往更迅速的累積財富;另有20%的人卻深受一連串的物價上揚,在「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的痛苦下生活著。
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跟「M」的字型一樣,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不見了。
大前研一點出了M型社會的三大趨勢。
首先是所得呈現兩極化,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台灣的上班族十幾年來,薪資不增反減,22K讓年輕人餓不死也活不好;而豪宅的房價卻每坪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三級跳上去,讓人高不可攀。
其次是大家對中產階級的迷思。好長一段期間,人人多以中產階級自居,好像中產階級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曾幾何時,中產階級淪為中下階層的多,躍升為上流社會的少。
此外,少子高齡化的社會來了。台灣曾提倡計畫生育,口號是「兩個恰恰好,一個不算少,沒有也很好」;現在養一個小孩需耗資千萬,年輕人哪敢生?如此一來,很快的,台灣的老年人口就會比幼年多,真正步入老齡社會。
大前研一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測能力,他在20世紀就提出美國和日本已經進入M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大,中產階層正面臨新時代下的威脅和凹陷。這樣的論點照樣適用於21世紀的台灣與中國;下列三個觀念值得學習 :
一、Big Data(大數據)的先驅:大前研一很擅長從巨量資料中,用數字和圖形來解釋社會現象和趨勢,堪稱大數據的先驅。
二、認清自己的生活型態:在整個趨勢變動中,認清自己的生活型態,占好自己的位置。
三、做好個人生涯規劃:永遠對外在環境保持靈敏度,慎重規劃,瀟灑走一回,好好過一生。
數位經濟下的數位匯流會對職場人士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在千變萬化的新3C時代,能把變革(Changes)帶來的挑戰(Challenges)視同機會(Chances);在M型社會裡,從中產階級的消失危機中找到商機;做一個「能堪大任,個性突出的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