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平台]是非常普遍使用的商業語言,理論上它有三種:從企業內部自建的[產品平台]開始,擴增到[供應鏈平台],最後演化為[產業平台]。

我將Google、Facebook......這類[社會媒體平台]另外劃歸一類,以免它與上述從內部發展的[平台]混淆了....這張PPT用一個表格比較了這四類平台......

今年的教學我特別強調:平台起源於企業內部平台(internal platform),主要用於企業內部開發新產品、新零組件或各種研發創新活動,再延伸至接受顧客客製化需求,讓內部人員進行深度溝通,用以修正產品功能,所以又稱產品平台(product platform) 。






引用:洪明洲
4月9日 

我用這張PPT解說商業模式、平台、生態系統三者的關係....

簡單講,[平台]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它與其他商業模式不同的地方,

在於:所有[平台]參與者彼此形成互利共創關係,並孕育為生態系統...

.若缺乏此一生態系統概念,很難構成真正的[平台]......







引用:洪明洲
4月8日 



Osterwalder and Pigneur (2010)兩人合著[獲利世代]或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一書...



.以9個要素解說商業模式的建置....創立價值畫布(Canvas)手法....教人檢視商業模式。

我用蘋果公司的iPod/iTune為例.....把它的9項要素畫在畫布...用以說明它的商業模式的優越性







下圖是Zott等學者統計從1975年到2009年媒體出現[商業模式]的篇數。1995年開始文章篇數呈爆炸性成長......

[商業模式]成為商界熱門主題與1995年網路普及有密切關係,特別是網路新創公司大量出現有密切關係。Zott等學者統計的文章篇數在2000年網路泡沫後稍有減退,但很快又大量出現....


2019年講授[策略管理].....我特別用完整一講(第8講)來探討[商業模式與創新]....希望這是華人學術界中最深入講授[商業模式]的一門課....











德國兩大豪華車廠戴姆勒-奔馳集團和寶馬集團....2019年以來罕見的握手合作,最近發布一系列合資計畫。一口氣宣布共同投入10億歐元組建五家新的合資企業,領域包括:網約車、分時租賃、充電服務、停車服務、汽車租賃、物流貨運.....等諸多面向。2月28日雙方又共同宣布,在無人駕駛領域開展合作,兩個集團將通過資訊和技術的交流,在可擴展的技術架構上分享自動駕駛技術。

我教學的PPT列示....傳統車廠(GM、福特....)在未來智慧車產業上...快要沒有立足之地了。

未來智慧車產業由四個技術區塊組成:(1)車輛系統、(2)路況環境系統、(3)載客需求系統、(4)路徑最佳化系統。只有(1)車輛系統屬於傳統車廠的優勢領域,其餘三個黃色區塊都是Google的地盤。

而在未來智慧車的[車輛系統]必須具備電動、連網......傳統車廠是落後的.....難怪戴姆勒-奔馳和寶馬集團心急了!!!









1970年以來.....PC、手機....接替發展...引領台灣產業三、四十年的榮景。

即將到來的2020年....[智慧車]將是下一波明星產業....但台灣除了半導體產業跟上外...我們在這未來產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智慧車像[智慧手機]一樣,一個即將誕生的新產業,但我們心中對車輛的概念....只有RV、SUV、EV(電動車electric-vehicle) .....,絕少AV(autonomous vehicle) 或智慧車(smart car)。

智慧車有ACES四個特性:Autonomous driving(自動駕駛)、Connected cars(連網)、Electrification(電動)Smart mobility(智慧移動),所使用的技術統稱mobility technology(移動技術),有些專家甚至稱它為[移動產業],不再以[車輛產業]稱之。

根據McKinsey Center for Future Mobility調查,這個產業2010年以後投資總額達1.11兆美金……以下PPT列示它的投資狀況:







Darrell K. Rigby著名零售顧問,Bain & Company的紅牌顧問,他創了[數位]Digital與[實體]Physical配搭而成的新字Digical ,成為零售界推動數位實體混搭系統的大師。

Rigby認為顧客購物習慣數位和實體已經緊緊交織在一起,但多數廠家仍把實體和線上營運分開經營,帶給顧客諸多不便。他推動的Digical正在影響很多零售商店。

我的[數位轉型策略]對Digical作了很詳盡的介紹








分享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提供的1850年至2015年期間美國就業市場份額比例的變化。
在美國,農業的就業總量從1850年的60%下降到2015年5%以下;而製造業從1960年的26%下降到10%以下。

但是..歷史上這兩次勞動力結構改變都伴隨著新工作的大量出現。從長遠來看,新技術促使更多的就業機會被創造,釋放了對現有就業機會的需求,甚至提高了勞動生產力。許多新的工作從無法想像的職業開始。 一項研究發現,美國每年有0.56%的新崗位屬於新職業。這意味現在有18%的勞動力所從事的職業1980年還不存在。








創立於1906年,上一世紀擁有最尖端圖像光學影印與檔案管理技術的全錄(Xerox)是辦公室自動化始祖,1970年它轄下的PARC開發出我們今天在使用的PC電腦技術(但被蓋茲與賈伯斯盜取),它就在Xerox核心事業影印機的鄰近空間或空白地帶,但Xerox全部沒有跨入。

1995年致力轉型,時機已晚…後來,將商業流程外包與IT服務事業剝離出來獨立成立Conduent,原核心事業賣給日本Fuji(但有訴訟)。

Conduent的經營仍是非常成功的,如果Xerox能按照我講授的轉型策略而轉型成功的話,這張投影片紀錄這一成果,它仍是很活耀的大企業....市值不會低於IBM....




Amazon可能是地球上首次出現的(企業)物種,美國零售額有24兆,是它的探囊之物,至今還看不出有足以相搏的對手,多數對手只能等待被消滅.....

它在消費端佈建的Last mile,既深且廣,搭配尊榮會員(Prime),顛覆所有零售業的遊戲規則....



也許是華人世界.....最創新的組織變革,當然,也是華人企業最大的翻轉策略....

張瑞敏從2005年開啟海爾的組織變革,他的變革引起管理大師Gary Hamel的注意,盛讚海爾的組織變革是官僚組織的終結The End of Bureaucracy,並撰文專文介紹,而且還和海爾合作推廣這種組織變革。

中國企業有這種膽識從事這樣大膽的組織創新變革....令我不得不為之側目.... 張瑞敏的案例讓我想到另一位[老將]--郭台銘....老郭的下一步在哪裡??




我經常建議經營者必須深思Jeff Bezos 所講的話,他的話常透露Amazon的策略玄機:如何翻轉產業、翻轉世界.....

他說:要持續活化為顧客提供的服務,絕不能自滿所擅長的(專長),必須持續探詢:顧客要的、想的,然後,不管多艱難,都必須再精進、再上一層樓。

這張PPT在說明Amazon的翻轉策略。






本學期的上課...除了探討類似Apple、Amazon的策略外,我也非常關注中國的策略模式發展。

例如,拚多多....這樣的模式永續嗎?它們是另一個阿里巴巴?還是分享單車泡沫?

中國策略模式的發展帶有我們不可知的[妖魔]:做大,但虛弱(不賺錢),或者做大做強,幕後卻是政府撐腰的腐敗而強.....

以拚多多而言,幕後老闆段永平移居美國遙控.....他同時也是Oppo、Vivo的幕後真正老闆



能夠永續成功的企業必然掌握某種優勢效應的良性循環.....我把Amazon的效應循環整理出一張PPT,提供給大家參考。

Amazon並非單一營運事業體,它是一組共享豐沛資源事業體的集合--包括通路、物流、共同技術基地。

它的網路服務事業以及延伸的硬體產品....都在此一善性循環系統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