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忠謙 | 風傳媒 – 2016年3月31日 下午11:32
鴻海集團30日正式宣布收購日本電機大廠夏普(Sharp),傳言已久的鴻夏戀終於底定。鴻海將取得夏普66%的股權,同時成為併購日本電子大廠的外資首例,也創下亞洲企業收購日本企業的金額紀錄。《日本經濟新聞》對於夏普演變到拱手讓人的地步難以諒解,直批是「欠缺企業道德」所致的「人禍」。《華盛頓郵報》則認為,這起全球矚目的台日併購案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製造業工資上漲的後果。
百年老店被併購 韓媒:鴻海買走「日本自尊心」
若從夏普創辦人早川德次1912年設立金屬加工廠開始算起,將其稱為「百年老店」絕不為過。這間日本電子大廠早年以做出日本首台國產收音機與電視機崛起,後來的產品更遍及各式家電、計算機、太陽能電池、半導體產業與液晶螢幕,夏普的太陽能面板與液晶面板更是品質保證。這樣一間公司遭到外國企業收購,當然對日本來說是一大打擊,韓媒《中央日報》甚至用「鴻海買走了日本的自尊心」來報導此事。
一般認為夏普轉盈為虧的關鍵,正是對太陽能電池與液晶面板工廠的過度投資。由於液晶面板的價格近年快速崩落、加上2008年金融風暴後,全世界對於電機產品的需求都明顯衰退,中國、南韓的競爭者又以低價或技術創新搶市,夏普的市佔率不再、出現連年虧損。加上管理階層應對不當,整個集團的財務遂被拖垮,即便經歷大量裁員、銀行團紓困,最後依舊只能向鴻海低頭。包括《華盛頓郵報》與許多日本媒體,對夏普的經營困境多持此種解釋。
日經:企業缺德 才會落到這般田地
不過《日本經濟新聞》認為夏普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企業道德的缺失」這一環絕對不應該被忽視。像是曾在1990年代為夏普生產液晶面板裝置的小松製作所,就是「夏普缺德」的受害者之一。據稱夏普當時開出各種特殊條件,要求小松為其訂製,但夏普卻不願多付款。
向《日本經濟新聞》提供此一情報的小松退休人士表示,小松為了平衡成本、減少損失,只好將「凝結著(夏普)經驗的液晶製造裝置」向其他企業銷售。這位退休人士抱怨:「就算是訂做衣服也會比較貴呀!如果夏普對供應商多加體諒,也許技術外流的狀況就不會這麼嚴重了。」
得罪國內大戶 夏普自掘墳墓
《日本經濟新聞社》2016年2月出版的《夏普崩壞》(シャープ崩壊)一書,更直言這個日本名門企業的崩壞原因就是一場「人禍」。因為當初索尼(Sony)跟東芝(Toshiba)跟夏普堺工廠簽訂了液晶面板的供貨契約,但2009年日本開始實施環保家電補貼制度後,由於政府編列預算、補貼節能產品購買金額的5%,讓液晶電視市場大好。夏普竟為了優先照顧自家產品出貨,罔顧當初和索尼、東芝簽訂的供貨契約,讓這兩家客戶急得跳腳。
索尼與東芝高層回憶起這件事,大罵:「把客戶當成什麼了!那家公司(夏普)絕對不能原諒!」2011年,日本政府宣佈提前結束家電環保補貼,液晶電視的銷售量應聲下跌,索尼與東芝也不願再與言而無信的供應商合作,所以夏普才會摔進自掘的墓穴。《日本經濟新聞》 如此總結:「只要對別人溫柔,別人就會對你更溫柔。對別人冷淡,也會被別人冷淡以對,不只是寓言故事裡的道理。」
華郵:電子業本就變動劇烈
《華盛頓郵報》並未從「企業缺德」來看待夏普遭到台灣企業併購,而認為這不過是全球電子產業一直以來劇烈變動的具體而微。大舉入股夏普,讓鴻海在智慧型手機的產業鏈獲得更多份額,在與iPhone的合作上也獲得更多籌碼。也因為獲得夏普的OLED與可撓曲螢幕技術,鴻海未來得以跟宰制全球OLED市場的三星一拚,新一代的iPhone很可能也會應用這些酷炫面板。
除了鴻海在殺成一片血海的電子產業搶得對自己有利的籌碼,《華盛頓郵報》特別提到夏普殞落的大時代背景: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調查,中國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到2014年成長了187%。這除了讓富士康這樣的組裝廠在低利潤產品的獲利減少,也迫使他們轉向發展高利潤產品。而夏普的面板,正是智慧型手機零件中最昂貴的部分之一。
中國工資成長 迫使鴻海轉向
製造業工資的節節看漲,使得在中國擁有數十家工廠、上百萬員工的富士康,乃至於其他中國的眾多製造商,都想要轉向發展高科技、高獲利的產品。但中國就是缺乏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品牌,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出多一點銀子來買單。《華郵》分析,不管是華為、海爾、聯想、海信還是小米,對全球市場來說還是拿不上檯面。
因此滿手現金的中國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向財務困窘的外國企業,像是富豪汽車(Volvo)、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Weetabix(維多麥)、AMC影業(AMC Entertainment)、華爾道夫飯店(Waldorf Astoria),還有IBM跟摩托羅拉(Motorola)旗下的某些部門,都是他們覬覦的對象。而夏普這樣面臨多重困境、卻仍具有高度品牌價值與先進產品技術的日本老牌電子大廠,當然也是併購的主要標的。
併購案能否獲利?分析師:得看鴻海手腕
《紐約時報》稱,雖然鴻海集團在收購夏普後,沈重的財務負擔隨之而來,但在蘋果手機產業鏈牽涉的份額提高,也讓鴻海相信未來能獲得更多利潤。但《華盛頓郵報》認為,鴻海併購夏普並不能保證成功獲利。聯博資產管理(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師莫爾(Alberto Moel)就說,夏普就是「一間需要大修的老房子」。不過他也不排除,在鴻海的管理再造及運用之下,讓這起併購案將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