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SG走向SDGs 實踐社會共善
2024-07-01 03:00 經濟日報/ 吳仁麟 (點子農場創新顧問公司執行長)
日前,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發布「2023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
(2023 Global Investor Survey)」,
指出投資人密切關注的兩大議題是「永續」與「新興科技」。
其中,有高達94%投資人認為,各企業永續報告中所呈現的永續績效值得存疑,有
「漂綠」之嫌。
經過半年的準備,三意學校和善真美ESG聯盟協會、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
的ESG(環境、社會、治理)課程終於跨出第一步。
在前教育部長吳思華老師的帶領下,與學員回顧與前瞻台灣的ESG,
也預見SDGs的未來。
「百年來,商業世界一直在探索公益與生意的共榮,最早,企業只談EPS,
認為利潤是企業唯一的責任。
後來,全球興起CSR(企業社會責任)熱潮,認為企業行有餘力就該回饋社會。
現在推動ESG,則是為了讓企業善盡社會公民的責任。」吳老師認為,
未來是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時代,全球企業會走向人文創新,
開創新藍海,實踐社會共善。
台灣該如何從ESG走向SDGs?
吳老師提出「HEHA模式」來思考與行動,
HEHA模式代表了
人文(Humanity)、生態(Ecosystem)、樞紐(Hub)和星群(Asterism)
四個核心要素。
強調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
更是需要綜合考慮人類福祉、生態環境、資源整合和個體價值的全面創新理念。
一、人文:
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這一要素倡導在創新過程中充分
考慮人本和人性需求,促進社會的包容性發展。企業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
應該關注員工的工作環境和福祉,確保企業的發展不會犧牲人類的幸福。
二、生態:
指的是超越個體組織的宏觀思維,眾多企業體、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與志願工作者,可以自主的參與社會共善的行動。整個生態系統表現的特質是
自主共生、互補共創、場域共振、共同演化、流動創生。
三、樞紐:
強調資源和知識的整合與協同。創新需要打破各部門和領域之間的壁壘,促進跨界合作,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建立跨領域的創新中心,促進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協同工作,共同開發創新解決方案。
四、星群:
視個體的價值和貢獻,強調集體協作。每個人在創新過程中都有獨特的價值,
應該鼓勵個體的創造力和協作精神。如同天空中的星星,彼此輝映光芒,
進而造就更大的群體亮度。
吳老師也以HEHA分析比較ESG、CSR、SDG這些生意與公益的共榮模式。
他認為,未來企業和政府在人類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角色和責任將日益重大。
ESG、CSR和SDGs這三個框架成為了推動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導原則。
但是ESG、CSR和SDG也各自展現了其對社會價值的不同追求。
ESG強調企業在社會層面的責任,涵蓋了員工福利、多元化和社區參與等。
而CSR側重於企業的社會貢獻,通過慈善捐贈、社區服務和教育支持等活動來
履行其社會責任。
SDG則在全球範圍內設立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直接指向如消除貧困、優質教育和性別平等等重大社會問題。
這些目標激勵著各國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
通過全球合作來實現人類福祉的提升。 從ESG出發,回顧與前瞻,
商業世界在過去百年來的探索,在公益與生意之間,
已經走出一條非常清楚的路徑。不管各國政府對企業如何的祭出棒子和胡蘿蔔,
全人類終究會走向聯合國倡議的SDGs世界一家的未來。
實現人人不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