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南方一古國,舉國均為虔誠佛教徒。某日,一死刑犯跑進寺裡,
緊抱佛像的腳悔過,表明願出家贖罪。於是,國王免其死罪,允其入寺修行。
此故事成為「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諺語的由來。
雖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主管若長期忽視績效面談的準備,
僅在期末匆促應對,終究不是根本解決之道。
因為,在辛勤工作後,部屬多渴望得知評價。
然而,若主管沒準備,只是閒聊瞎扯而毫無重點,
面談如同走個過場而淪為形式。
當部屬未獲回饋,也感受不到面談重要性。
失望之餘,便直言要求快速談完,以便及早返回工作。
因為,工作相較於績效面談,更具意義和價值。
那麼,績效面談應準備哪些事項,才不致讓部屬覺得浪費時間,
而保有對面談的重視呢?
建議可從
績效面談的目的著手,其中包括
對焦上期績效認知、
形成下期目標共識,及
制定個人發展計畫(IDP,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gram)。
面談的首要目的,即在核實主管與部屬對上期績效的認知,
藉此避免 主管自以為是 或 部屬自我感覺良好 的情況。
績效考核中,「績效」實為目標達成的程度。
雙方可分就結果 與 行為目標,準備相關數據及事證,對焦上期目標達成度。
在結果目標方面,
可參照期初訂的關鍵績效指標,比對相關數據。
隨後,基於達標標準評定分數。
至於行為目標,
則須依期初所設的行為努力方向,結合期中的行為事例,
共同討論達標層級。
在優缺項目,部屬對自身優點會齊備資料,但對缺點多傾向避重就輕。
因此,主管對缺失須多著墨準備,以確保對談資料完整性。
面談的第二個目的,在於討論下期目標,並確保雙方達成共識。
而目標可分為改善型和開創型兩類。
改善型目標
主要源自上期績效檢討後,針對未達標項目或流程缺失,
設定改進的結果或行為目標。而
開創型目標則代表全新挑戰,
可能來自組織策略、部門功能或個人職責的創新任務。
在正式對話前,
可先提供策略方向給部屬,鼓勵其預先思考。
這樣,在雙方討論下期目標時,將更迅速地達成共識。
績效面談的第三個目的,則是為部屬量身訂製IDP,以支持前述挑戰性目標。
IDP的功能在於輔助實現目標,故可盤點所需能力缺口,做為制定基礎。
這包括彌補上期未達標所需技能,以及應對新挑戰須提升的能力領域。
發展規劃的內容,不局限於內部培訓,也涵蓋外部課程。
提供推薦素材、書籍及網站等自我學習內容,也是常用模式。
此外,IDP的思考不須限縮於預算,因相較於職外訓練,透過工作中學習的
在職訓練,學習效益同樣卓越。
諸如
工作輪調、
參與專案、
實地指導
等,都可納入IDP範疇。
績效管理課程中,總有主管反應,部屬不重視績效面談,
甚至,不怎麼積極準備資料。
此問題的核心,或許須回溯至制度的效能,
尤其須檢視績效面談的三大目的,是否確實達到預期效果。
若主管的績效面談並非臨時抱佛腳,而是在事前準備充分資料,
過程中展現對部屬看法的重視,
進而在面談後達成績效、目標、IDP的對談目的。
相信,部屬將更深刻地感受到績效面談的實質效益,
願意花更多時間在準備和討論上,讓面談不淪為例行公事,
而能落實雙向溝通的深度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