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理解忽視ESG績效所帶來的風險後,該如何著手改進?一般而言,企業可藉由參與國際間普遍使用的永續指數,瞭解自身ESG績效並與同業進行比較, 例如: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摩根士丹利ESG指數系列(MSCI ESG Indexes)和富時永續指數系列(FTSE4Good Index Series)等。
一九八八年,我決定離開 IBM,加入宏碁。當時做出的決定,在別人看來很不合理,因為當時 IBM 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我既有高薪,也有光鮮的名片,做起業務相對容易。只要拿出 IBM 的名片,幾乎所有的老闆都會見我;而宏碁雖然在台灣剛剛上市,但也只是成立了十多年的年輕公司,相較於 IBM 的規模差距甚大。
那一年,我的大女兒剛剛出生,如果加入宏碁,薪水相較於 IBM 直接打了六折。試想,如果你是我太太,在我們剛剛迎接新生的女兒,家裡經濟需求突然增大時,我卻要離開已經穩定、蓬勃發展的公司,加入一個還處於創業期、前途未明的年輕公司,薪水還被打了六折,你會同意嗎?可能大部分的女人都不會同意吧!
但在葛斯納掌舵的九年間,他帶領 IBM 從一家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轉型成為一家資訊整合服務公司;公司從此脫胎換骨、持續贏利,股價上漲了十倍,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Louis V. Gerstner。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這個轉換跑道的過程中,我事先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資訊。那時,我只是一名業務員,隱隱約約覺察到整個產業的未來將會有重大改變。而我到了宏碁,做了兩年的國際業務員就外派到邁阿密,成為創辦宏碁拉丁美洲公司的總經理,實現了從 MBA 畢業之後的第一個目標!兩年前,薪水打六折的賭注;兩年後,因為成為國際分公司的總經理,薪水是數倍的飛躍;
不只是薪資,更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視野、格局、事業發展的空間,都是巨大的飛躍。
所以從職業生涯的發展而言,這個賭注似乎是賭對了。但這不是重點,透過這則故事我想要探討的是,如何在微渺的資訊下,做出一個你能堅持十年,並無怨無悔的重大決定。那時我只是 IBM 的銷售業務員,即使到了宏碁也只是一名國際市場的業務員;所以我既不能全盤觀見公司總部的決策,更無法掌握全球的市場資訊。但我就能夠憑著直覺、內心的聲音加上對產業趨勢的分析,做出這樣破釜沉舟的重大決定。
經濟運行規律有其主客觀因素。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geralt
回顧當初,為什麼我會做一個看起來有巨大風險的決定,奔赴不可知的未來?
第一是順從我內心的聲音,我內心對於進入國際市場有著巨大的渴望。雖然在 IBM 後期,我已經成為公司的高級業務員,受到老闆的器重,也經常獲獎,可是我內心真實的渴望是要去追求全球化的市場發展。在那個時代,能從台灣走向世界是我夢寐以求的嚮往,而這個夢想本身,就會帶給我巨大的力量。所以後來在工作上,不管面臨多大的風險、不確定性與挑戰;因為懷抱著那個巨大的夢想,我都能一一克服,而且不以為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