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2011左永安顧問 EMBA TTQS HRD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我等不到了》的雙腳與銳筆再度行動,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


2011左永安顧問 EMBA TTQS HRD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我等不到了》的雙腳與銳筆再度行動,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


行者無疆

書名:行者無疆作者:余秋雨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 7/ 4

在歐洲的中國旅人,背包裡都有一本《行者無疆》
讓我們隨著余秋雨的文字,在九十六座歐洲城市,馳騁縱橫

走遍中國各處名勝,橫跨數千年歷史,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與古往今來的偉大心靈對話;從地中海出發、穿越中東直奔南亞,《千年一嘆》徹底考察人類的古老文明。走得那麼遠、看得如此多,余秋雨思考:哪個文明的量體,能與博大的中國文化相抗衡?

那是動人的「歐洲」。

於是,余秋雨的雙腳與銳筆再度行動,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他將眾人熟悉不過的歐洲,從平板的地圖與風景照,化作一連串的感動與驚嘆,讓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思維空間碰撞。

行者無疆》在海內外暢銷超過一百萬冊,廣受讀者喜愛,他歸納出歐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七個對比性圖像,帶領讀者一眼洞悉不同文明的差異,就讓我們再次隨著余秋雨的文字,在九十六座歐洲城市,馳騁縱橫

內容導讀

每次踏入都會讓人迷醉。我只知深一步、淺一步地往前走
~余秋雨/最有影響力的跨地域華文作家、本書作者

這本書,是《千年一嘆》的續篇。

初一看,「續」得有點勉強。因為這分明是截然相反的兩組人間風景。

你看,一邊是,又一場沙漠風景蒙住了壕塹後面的零亂槍口,

槍口邊上是惶恐而又無望的眼神;另一邊是,濕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浮著慵懶的咖啡香味,

幾輩子的社會理想似乎都已經在這裡完滿了結。

除了這樣的強烈對比外,還有更刺激的對比。天眼有記:今日沙漠壕塹處,正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之地;而今日濕漉漉的街道,當時還是茫茫荒原。

怎麼會這樣?最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一定埋藏著最深刻的邏輯。

其實我原先並不打算把它們對比在一起的,而是只想以數千年對比數千年,

在沙漠壕塹中思考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這種對比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殊死歷險,卻使我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我一路逃奔一路推進,

一路講述一路寫作,通過鳳凰衛視的轉播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是我在路上並不知道這種影響,直到二十世紀最後幾天,

亞洲一個國家的媒體官員帶著翻譯趕到半路上堵截我,

說我已被他們國家選為「世界十大跨世紀」的「十人」之一,我才大吃一驚。

我問,其他九人都是世界級的政要大亨,為什麼放進了我?

他回答道:「是你一步一步地告訴了世界,人類最輝煌的文明故地大多已被恐怖主義控制,

而你自己又恰恰代表著另一種古文明。」

我帶著這種文化自豪感穿過喜馬拉雅山回到國內,沒想到,每個城市的報刊亭上都懸掛著誹謗我的文章。

一開始我以為是一股陡起陡滅的狂風惡浪,後來發現,那些一眼就能識破的謠言只要有人製造出來,

就立即在中國變成銅鑄鐵澆,十幾年都破除不了。

這就給我企圖重新評價中華文化的熱忱,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是啊,在浩瀚的中華文化中,誰想尋找一種機制來阻止謠言和誹謗嗎?

沒門;誰想尋找某種程序來懲罰誣陷和毀損嗎?還是沒門。

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因此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回想起來,至少從屈原、司馬遷、嵇康開始,二千年間所有比較重要的文人幾乎沒有一個例外,

全都掙扎在謠言和誹謗中無法脫身。

他們只要走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說了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獲得了別人沒有獲得過的成就和名聲,立即就成為群起圍啄的目標,而且無人救援。

於是,整部中華文化史,也就成了「整人」和「被整」的歷史。

感謝一切造謠者、誹謗者、起哄者,他們在中華文化中永遠不受譴責的洋洋得意,糾正了我對中華文化過於光明的讀解。於是,我決定尋找另一種對比座標。

可以找美國,但它太年輕,缺少年代上的可比性,更何況它太霸道,缺少平等對話的可能;可以找日本,但它太小,缺少體量上的可比性,更何況它與中國的歷史恩怨太深,缺少平等對話所需要的安靜。那麼,只能是歐洲了。

於是,重新出發。我考察了歐洲九十六座城市,這是連歐洲學者也很難做到的事。與《千年一嘆》所記述的那次行程不同,這次考察除了在西班牙北部受到民族武裝勢力的小小驚嚇,在德國受到「新納粹」的某種騷擾外,基本上都平安無虞。也沒再遇到什麼食宿困難,可以比較從容地讀讀寫寫,這就是這本《行者無疆》的由來。

在歐洲漫遊期間,驚訝不多,思考很多。驚訝不多,是我曾經花費多年的時間鑽研過歐洲從古希臘開始的歷史文化,幾乎已經到了沉溺的地步。我在心裡早就熟知的那些精神老宅,那些神聖長髯,那些黃銅般的哲言,那些被黑色披風所裹捲的詩情。但是,這一切在以前都是風乾了的記憶碎片,現在眼見它們衍伸成一種綜合生態瀰漫在街市間的時候,我不能不深深思考。

它們為什麼是這樣?中國為什麼是那樣?

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一所所幾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我一直在比較著中華文明的缺失。它的公民意識、心靈秩序、法制教育、創造思維,一次次使我陷入一種整體羞慚。但是,走得遠了,看得多了,我也發現了歐洲的憂慮。早年過於精緻的社會設計成了一種面對現代挑戰的體制性負擔,以往遠航萬里的雄心壯志成了一種自以為是的心理狹隘,高福利的公平理想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沉重滯力……,總之,許多一直令我們仰慕不置的高塔,已經敲起了越來越多的警鐘,有時鐘聲還有點淒厲。

當然,我也要把這種感受表述出來。於是,以中華文化為中介,《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也就連貫了起來

作者簡介

余秋雨
全球華文讀書界都不感到陌生的一位當代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我等不到了》所擁有的讀者量,難以計數。

他的人生經歷更是令人驚歎。童年時代與中國農村民俗生態的血肉相融,青年時代在「文革」災難中的生死掙扎,後來又成為最年輕的教授和高等院校校長,仕途暢達時毅然辭職親自歷險考察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文明遺址,所寫書籍暢銷全球又受到諸多嫉妒和譭謗,卻永遠有無數「余迷」捍衛著他。這些經歷,使他的人生產生了極為特殊的際遇和感悟,作品開創一代散文風尚,在兩岸三地華人社區引發巨大迴響,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跨地域華文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